扬州江都:传统花木产业“老树发新芽”

来源:M6平台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5:18:36

  初春的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,空气中泛起微微花香。这座曾以“中国花木名镇”闻名的小镇,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型——从传统花木产业的寒冬中突围,以农旅融合为支点,撬动

  “在丁伙,栽大树、做造型、引进彩色树种,我家都是第一个。”谈起经营之道,新杭村长青苗圃主人范林泉颇有心得。作为丁伙镇花木行业的翘楚,范林泉早年常在外跑市场、选品种,是丁伙花木名副其实的种植风向标。

  “丁伙花木最辉煌的那会儿,家前屋后只要有田地,村民们都用来种花木,来拉苗木的卡车都能排到村口。”丁伙镇副镇长吴龙祖和记者说,鼎盛时期的丁伙镇,花木种植培养面积超3万亩,从业人员达1.5万人,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。罗汉松、造型龙柏等800余种苗木构筑起“家家种花木、户户有绿荫”的产业盛景。

  然而,随市场波动,传统苗木需求锐减。与此同时,成本攀升、品种老化及从业者老龄化等问题日渐凸显,像范林泉这样的老一代花木人逐年退出历史舞台,“花二代”“花三代”少之又少,花木产业遭遇“寒冬”。至2023年,丁伙镇花木种植培养面积缩至1.8万亩,从业者仅余5000人,年销售额降至5亿元。“过去是‘人追市场’,现在必须让‘市场追人’。单靠传统的种植模式,花木产业难以为继。”丁伙镇党委书记袁平坦言。

  花朝节,俗称“百花生日”,早在唐代就已出现。2008年,“丁伙花朝节”入选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  2023年,丁伙镇吹响转型号角,将花木资源转化为文旅资产,着力打造花朝节IP。去年“五一”,为期一个多月的“2024花朝·丁伙主题月”活动拉开序幕,以花为媒、以苗会友,业内专家、市民游客走进丁伙,体验花朝习俗,朴园、大禹风景竹园等网红打卡点日均游客量超2万人。目前,丁伙镇已形成以朴园、大禹风景竹园、长青苗圃等“八大苗圃”为代表的集花木种植、绿化工程、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花木产业体系。

  转型不仅需要“流量”,更要“留量”。建于1999年的大禹风景竹园,拥有观赏竹120多种,在长江以北地区顶级规模、品种最全,堪称观赏竹的“基因库”。如今,大禹风景竹园变身研学阵地,让游客由“观光式消费”走向“体验式消费”,开发教育研学、盆栽扦插等沉浸式体验项目。同时,大禹竹园负责人禹迎春深入挖掘竹文化资源,推出极具特色的“花木伴手礼”——竹盆景,让各类微景观、小盆景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  为破解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难题,丁伙镇抢滩电商“风口”,培养了一批主播、大户等电商人才,并开设助农直播。双华村电商基地建成“柘圃”电商直播基地,涵盖数字化展厅、名师工作室、电商中心三个区域,外设扬派盆景园,利用3D全息影像手段助推带货直播效果迈向新台阶。直播间里,主播们一边讲解罗汉松养护技巧,一边推荐本镇的花木、鸡蛋、大米等人气产品,还为大桥荞麦、丁沟葡萄等兄弟乡镇的农副产品打开销路。

  2024年,丁伙镇集体经济转型迈出关键一步。在丁伙村,村集体和村民多年来依靠传统产业花木业。由于花木市场逐渐萧条,丁伙村党支部书记陈慧和村干部商议后,果断决定进行产业转型,由村集体先行尝试种植香菇和平菇,待成功后再向村民推广。“相比于其他常见的蔬菜品种,种植菌菇可以更加好地避开竞争、提高利润。”陈慧算了一笔账,菌菇的生长周期为10至20天,一个大棚一天可采摘100斤,鲜香菇9元一斤,如果13个菇棚全部种满,预计菌菇销售月收入可达10万元。

  在红桥村,党支部书记陈霞和记者说,该村产业优势不明显,增收路径单一,去年为了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,她和村里的乡村振兴好青年们积极探索,成立众禾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,承包十亩地种植葡萄,口感甜、品质高的改良版巨峰葡萄成了红桥村村集体经济的“增收密码”。陈霞说,希望能够通过“采摘+观光”模式,将农业与旅游休闲等产业有机结合,让游客在“采摘游”中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,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探出新路子。

  如今的丁伙镇,苗圃里多了研学孩童的嬉闹声、电商直播的吆喝声、游客的欢笑声,这些生动的音符,正为花木名镇注入新的活力。花木园成为网红打卡地,露营帐篷与百年古松相映成趣;村头直播间,种植能手对着镜头侃侃而谈:丁伙村、乔墅村、红桥村、延庆村抱团发展的精品果蔬采摘园初具雏形……

  “转型不是抛弃传统,而是让老产业讲出新故事。”袁平和记者说,前不久,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来到丁伙镇考察调研,双方围绕农业高科技与文旅融合、农产品品质提升与品牌化、特色品种引入与乡村景点打造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,并达成多项共识。下一步,丁伙镇将打造“一村一景”的特色农业景观,促进农业休闲观光与研学结合,助力农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。

  从单一产业到多元融合,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向链而生”,丁伙镇的转型之路,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。